碑碣名稱 |
蛤仔市公置義渡碑記 |
|
碑碣類別 |
題名碑 |
|
年代 |
中曆 |
道光二十四年七月 |
日曆 |
|
|
西曆 |
1844 |
|
地點 |
國家 |
臺灣 |
城市 |
苗栗縣公館鄉 |
|
地名 |
公館鄉鶴山村1鄰1號民宅前30公尺 婆心亭 |
|
位置 |
神龕右壁 |
|
資料格式 |
數量 |
1 |
尺寸:縱;橫 |
104公分;59公分 |
|
材質 |
砂岩 |
|
形式 |
額刻雙龍搶珠紋飾與碑題 |
|
原件典藏單位 |
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|
|
備註 |
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|
|
系統號 |
||
參考資料 |
|
碑碣原文:
嘗讀易曰:「刳木為舟,剡木為楫。」是舟楫之設,所以便行人通往來。古先王垂訓,利渡涉之經,此由來尚矣。茲隘口岸溪河蛤仔市等處通衢要路,原伺載病涉無虞,祇因去歲洪水橫流,渡舡沖破,渡夫無力扶持告良。今歲連月風雨交作,滂沱水漲,汪洋者色阻,臨涯者思遷,互相扼腕惆悵;跋涉為艱,無舟曷濟。謝榮富等爰是躊告,諸庄人等踴躍捐金,置義渡壹隻,請渡夫撐駛,其工費用項謹立章程。事屬美舉,善樂人同翼望、同赤竭力勸成,各捐金架造用費,以垂永久。敢云樹德靡涯、庶幾行人稱便,如此云爾。是以為序。
今將義渡芳名開列于後:
欽加五品職銜:甲午科舉人劉獻廷,貢元劉耀廷,舉人劉禎。
謝雲錢、蘇盤和、劉元春、劉煥文、劉卓奎、謝榮富、謝榮運、謝榮梅、謝雲清、謝文魁、謝魁倫、謝泰縉、謝雲連、謝雲慶、謝雲招、永安橋、劉吳氏、劉黃氏、劉黃氏、劉賴氏、劉郭氏、劉江氏、劉金魁、劉金鳳、劉金和、劉金榮、劉金品、劉金山、劉金礼、劉日章、劉必富、劉明財、劉承生、劉喬傳、劉科元、劉萬德、劉日勳、何啟德、何阿捷、何阿乾、何永興、何卓雲、陳敬宗、陳奀三、詹阿生、詹新乾、詹新福、葉朝宗、吳阿二、吳傳寶、楊永福、黃富興、黃錦清、周啟永、邱杞淑、恒美號、涂福佳、傅逢堯、傅世班、鍾承福、張履財、葉振坤、吳連麟、張仁理、廖悅昌、張進生、胡奀古、吳鳳□、廖盛興、□斗□、顏九進、賴欽□。
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歲瓜月吉旦修造渡碑。
碑碣說明:
公館昔稱蛤仔市,地臨後龍溪而有「蛤市浮嵐」之稱,為苗栗八景之一。該地原有渡船,因洪水沖毀;遂勸捐公置義渡,以利渡涉。並開列善樂芳名,勒石以垂永久,即成本件碑記,時在清道光二十四年(西元一八四四年)。
資料來源:
《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‧苗栗縣篇》,何培夫,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,1998。
拓印心得:
於民國九十九年重陽節完成的拓印作品~「蛤仔市公置義渡」碑記。版主幾乎連續兩年夏季與秋季的休假日都在從事拓印的工作,前後也不知道花費了多少的時間在材料的選擇與拓包的製作,然而拓印的作品都無法達到欣賞的標準。
為了精進拓印的技巧,除了購買相關的書籍研習之外,也至筆墨莊與上網詢問專業人士,其中最要感謝的是「張水和老師」,版主在張老師的部落格上提問有關拓印的方法,張老師也都不厭其煩的解說,在練習過無數次之後,終於找到了一個適合的拓印技巧。所謂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者也。」因此版主尊稱他為老師,也在此感謝婆心亭的「阿彌陀佛菩薩」。
版主已將書籍中錯誤的文字予以修正,由於碑底遭水泥覆蓋,字跡模糊不清,無法辨識的文字以「□」代替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拓本做比較。
張水和老師的部落格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KnSJPxaRAx8ztUL5k1Q5/